中國電力電工網訊:3月5日,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“互聯網+”,引起各界強烈反響。這標志著本屆政府在信息經濟全面發展方向上邁出了一大步。“互聯網+”理念的提出,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馬化騰的一次演講。馬化騰本次也提出《關于以“互聯網+”為驅動,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》。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,政府與市場在互聯網+這個前沿問題上形成呼應,達成共識,這是國之幸事,民之幸事。
“互聯網+”實際是互聯網+X,X就是指各行各業,實際是指工業化下的各行各業。“互聯網+”在成為行動之前,要解決三個實際問題,或者說排除三種障礙。
首先,是互聯網+的制度創新。互聯網+X,誰說了算?這是當前最突出最尖銳的問題。在總理提出互聯網+之前,實際情況是,互聯網+X,規則由X說了算。例如互聯網+金融,規則由金融部門說了算;互聯網+交通,規則由交通部門說了算;互聯網+圖書、+醫藥、+??,全是X各自一家說了算,互聯網相關部門(例如互聯網協會、工信部、中央網信辦)的意見連問都不問。總理既然提出了互聯網+,不是說今后要互聯網一家說了算,至少希望將來有事,互聯網+X兩家要商量著辦。當然,商量著辦的結果,最后要統一在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這個大方向上,而不是讓權力和寄生在權力下的傳統既得利益單方決定資源配置。
其次,互聯網+X,二者是什么關系,顛覆還是互補?一說互聯網+,搞互聯網的人容易亢奮,想著好容易翻身得解放了,就想打倒這個打倒那個。但這是不明智的,互聯網業現在還是小車,各行各業是大馬,要擺正自己的位置。阿里、騰訊進入金融、交通領域后,吃了不少苦頭,應該買個明白。馬化騰3月4日的表態就比較好。他強調,騰訊并不會進入每個行業來自己做,而是提出“互聯網+”的理念,并且把騰訊在關系鏈、支付、社交廣告等等方面的能力做成基本的零件和工具,作為“武器”開放給廣大第三方合作伙伴去改造、提升他們所在的行業。互聯網業要充分關切和建設性地解決各行各業的難題。另一方面,X的心態也要調整。不要老以為互聯網進來,是要吃掉(替代)自己。互聯網+的實際結果將是,X的絕對值不僅不下降,反而會上升(只是X占全局的比例在不斷下降)。好比工業革命后,農業產值和產量不僅不會減少,而且還會大幅上升是一個道理。這是新陳代謝的規律。互聯網+X,將讓X的飯碗比現在更大,這是一場增量改革。合作才能共贏。
第三,互聯網+X,是新產業還是新業態?專家在這方面有時都說不清楚。一些專家說互聯網+是指新產業。新產業對應的是產值,新業態對應的卻是結構(質量)。“互聯網+”行動計劃針對的顯然是新業態。搞互聯網+切忌浮躁心態,要警惕打著新產業的旗號走舊業態的老路。光伏的教訓應該汲取。狹義的“互聯網+”,是在協調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的大背景下,在“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”這個初衷性的判斷下做出的。信息網絡才是新興產業,而“互聯網+”更多指“產業創新”,說白了,就是轉變產業發展方式。我個人認為,新舊業態的經濟學區別在于:舊業態是規模報酬遞增驅動的,面向的是做大,新業態是范圍報酬遞增驅動的,面向的是做優。由此推論,“互聯網+”要產生實效,需要把文章做在通過創新,降低多樣性成本以支持提價競爭,從而實現高附加值的產業升級上。
李克強首次提出、并有產業呼應的國家“互聯網+”行動計劃,或足以同德國工業4.0、美國工業互聯網媲美或更到位,共同形成引領未來的主張。因為在人類和中國的工業化基本完成的“歷史階段”,新趨勢的重心不在工業,而在互聯網。“互聯網+”這個提法,具有主導、引領、帶動意味,互聯網與工業化,是車頭與車廂的關系。正如學者曾潤喜說的,以前大家把互聯網當作“輪胎”,但其實它是“發動機”。信息化與工業化不再是并列關系,而是信息化驅動工業化的關系。當然,要提到這個高度,還有待進一步共同思考乃至共識的形成。(來源:互聯網周刊)